写在前面:我十分敬佩作者对技术的钻研,更敬佩把钻研变成信仰、把信仰写成宣言的赤诚。以下文字是本人的思考,希望在碰撞中求同存异,共谋进步。
一、并非巫术,只是“封装”
无论是集成电路还是电子管设备,其仍未脱离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本质,他们的工作原理仍能且将能被人类所理解、应用与再创造。
电子管把真空、栅极、阳极封进玻璃壳,本身就是 100 年前的“黑盒”,虽然它的物理结构看起来比今天的芯片简单得多,但在当时: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它内部发生了什么,只知道给它加热、加电压,它就能放大信号或整流,它能放大无线电信号、做逻辑开关,但没人能“看见”电子怎么运动。就像今天我们看到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我们知道输入是图片,输出是“猫”或“狗”;但中间几千万个参数怎么“思考”的,没人能完全解释。电子管在当时恰恰就是最早一批“看不见原理,但能用”的技术产物。
今天 SoC 把 100 亿个晶体管封进 10 mm²,不过是把“玻璃壳”换成了“硅壳”,“看不懂”不是技术原罪,而是学习曲线尚未被攀登。打开 datasheet,拆下 DECAP,用 SEM 拍照,用红外激光注入故障,用开源 PDK 自己流片——盒子依旧可以拆,只是拆装工具从“电烙铁”升级到“电子显微镜+反编译器”。
黑盒感是主观体验,不是客观属性。1920 年没人懂真空管,1990 年没人懂 CMOS latch-up,2020 年没人懂 3 nm 寄生参数,每一代都有新的”看不懂“,但都有对应的新教材。
二、实用与经济的平衡:瓦特小时/元才是硬指标
同样是50W短波电台,电子管版本:重达十几甚至几十公斤、耗电二百瓦以上、整机寿命2000h、物料成本1000元以上;现代 LDMOS 版本:重几公斤、耗电几十瓦、寿命十万小时以上、物料成本400元左右。在灾难场景里,前30天可能确实“零件可拆”更迷人,但30天后,当你背不动、找不到833A管子、发电机没油时,轻十数千克、省几百瓦的那台机器,会让你重新理解“实用”二字。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可维护性必须乘以“维护窗口”与“维护资源”两个变量。
极端场景≠唯一场景,灾备逻辑应是“分层冗余”:第一层:硅基SDR,低功耗、广谱、自动组网;第二层:可现场维修的模块,比如 hot-pluggable射频砖;第三层:才是“回到真空”的终极备份。直接把第三层当日常,是对“概率”二字的浪漫误用。
所谓“黑盒”不该也不能被我们恐惧和憎恶,不必将未知的事物妖魔化。我们在面对“黑盒”时是否更应积极拥抱新技术,迎接新挑战?新的技术思维,不再追求彻底理解微观电路的每一处细节和意义,而是追求更宏观更系统的运用。
三、时代潮流
开源 RTL 与 RISC-V:今天你能用180nm工艺(国内多条线已量产)流片一颗完全可审计的CPU,门级网表全部 git 可见。性能跑 Linux 足够,功耗0.5W。这既不是7nm“巫术”,也不是6L6“篝火”,而是中间层最现实的“主权技术”。异构集成与 Chiplet:把射频、ADC、电源管理做成可替换的小裸片,用国产2.5D封装拼起来,既保留了“模块化维修”灵魂,又甩掉“整台机器都靠6K 维持”的脆弱。数字孪生:在开源 Spice+EM 仿真里跑遍热-电-机械应力,再下单 PCB,一样符合“先理解再制造”的哲学,只是“工作台”搬到云端。
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可维护、可理解、可审计”写进21世纪的语法,而不是把时钟拨回80年前。况且,电子管电路对能源和空间的巨大浪费,显然有悖于当今时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时代主题。
四、真正的“卡脖子”在协议层,而不在器件层
北京-上海 100 G 干线光纤,国产光模块、国产交换芯片早已上线,但 SNMP 管理接口里仍跑着一套私有的 MIB——这才是“黑盒”。 某国产 5G 小基站,射频全国产,但物理层固件用加密 ELF 下发,不公开 API——这才是“黑盒”。卫星电话用的短波自动链路建立(ALE)波形,如果协议栈只以二进制库发布,哪怕你手搓811管,也依旧听不懂对方在跳频图谱里说什么——这还是“黑盒”。所以,把“技术主权”简化为“能摸到玻璃壳子”,是把一场生态战争降维成材料怀旧。真正的主战场在:开源且可验证的协议栈;可重编译的固件链;可审计的加密原语与信任根。
结语:让“理解”跟上“尺度”,而不是拒绝“尺度”
我十分同意作者说的“万物皆应可修,万物皆应可知”。但“可修”的反面不是“大体积”,而是“可文档化”;“可知”的敌人不是“纳米”,而是“闭源”。电子管是一堂极好的“模拟电路解剖课”,我们应该把它留在教案里、留在博物馆里、留在灾备仓库里;但把2025年的“技术主权”押注在全民复工6SN7,就像把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押注在“人人会打电报”一样,浪漫有余,带宽不足。
(全文完 部分使用AI)感谢您的阅读
BD3RER
2025.09.10夜于河北秦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