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我们的工作台上温热的电子管、空气中松香与变压器绝缘漆混合的气味,以及电源变压器低沉的嗡鸣,并非在演绎一首过去的挽歌。相反,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演习。
这是一份宣言,阐述一种在“黑盒”时代被遗忘的制造哲学。
一、 追寻消逝的掌控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魔法般的时代。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其内部发生的一切对我们而言犹如巫术。我们输入,它输出。我们享受其结果,却无权过问其过程。
这种便利的代价,是控制权的彻底让渡。
当最后一家芯片工厂停产,当全球供应链断裂,当你的设备无法连接到遥远的服务器进行验证,这些精致的“魔法盒子”将在瞬间变回无用的砖块。它们的生命,不掌握在你手中,而取决于一份你无法控制的、脆弱的技术协议。
而我们的电子管设备,从第一只线圈的绕制,到最后一级功放的调谐,其底层逻辑完全展开,一览无余。每一个元件的作用、每一处波形的变化,都可以被测量、被理解、被修正。
这种脚踏实地的掌控感,是任何即插即用的便利都无法交换的。我们不是在组装零件,我们是在构建理解。
二、 我们的核心信条:实用、可维护、易理解
我们的设计,遵循三条简单的铁律:
- 实用主义(Utility over Novelty): 设备必须解决真实的、迫切的生存问题。它不必小巧美观,但必须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可靠地完成它的核心使命。它的价值,用“功能工时比”来衡量,而不是用博主的点赞数。
-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 as a Feature): 每一个节点都必须是可拆换、可测量、可维修的。我们使用插脚元件,而不是BGA封装;使用空气可变电容,而不是无法调节的锁相环。故障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深度对话的机会。我们知道,总有一天会耗尽最后一个备件,但到那时,我们或许已能用更原始的材料让它重生。
- 易理解性(Inherent Clarity): 我们憎恶“黑盒”。我们的电路遵循最经典的架构,因为经典意味着经过千锤百炼,有据可查。我们写下详尽的笔记,不光是电路计算,还包括“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阻值”。这些笔记和设备本身,才是留给后来者最宝贵的遗产。
三、 与时代的共鸣:从个人项目到国家战略
不久前,我在九三阅兵中看到了两种熟悉的事物: 一是191系列枪族的全面列装。这背后是极致的模块化、标准化思想,意味着零件互换、弹药通用,保证了体系的可靠与坚韧。这与我在工作台上追求的“零件通用、原理易懂”不谋而合。 二是无人机上的短波“小环天线”。在拥有最先进相控阵雷达的同时,仍保留最原始、最可靠的通信手段。这正是“为最坏情况做准备”的战略冗余思维。这与我热衷电子管而非盲目追求最新集成电路的理念,如出一辙。
这让我意识到,我的个人爱好,其内核与一个宏大命题产生了共鸣:技术自主权。
在军事之外,我们仍在许多方面被“卡脖子”。而应对之道,正是穿透“黑盒”,将最关键的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制造设备,就是在练习这种能力。我们的电台,不仅是为了通联,更是为了在一切静默之后,还能发出属于自主智慧的信号。
结语:寻找同志
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无线电的爱好。
这是一种选择。选择一条更艰难、更孤独,但也更坚实、更自由的道路。我们选择理解,而非仅仅使用;选择创造,而非仅仅消费;选择可控的脆弱,而非不可控的强大。
如果你也相信万物皆应可修,万物皆应可知;如果你也对“黑盒”感到不安,渴望一种从指尖到电波深处的、实实在在的掌控感。
那么,你就能听懂我们的电波。
我们在频率上见。
(全文完)
2025年九月四日
我们刚刚试制成功了一些零部件,其中我们自制的无极性电容器,它的电容量是4纳法,极间电阻大于12兆欧姆。这无法与现代元器件媲美,但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