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好奇为啥不直接套用 ISO/OSI 或者 TCP/IP?我挺喜欢万物皆 OSI 这个想法的。

(脑子一热写了一大堆,可能有挺多错的)

我擅自评论一下好了

介质层 (其实建议叫第 0 层,但其实在 OSI 语境下,接口的物理尺寸也常常被包括在内,线路阻抗这些信息也常常包含)

但我觉得拆也无妨,比如

上层:FSK
中层:XXX GHz 射频
下层:同轴馈线,同轴馈管,空气

信道层 看起来对应的是 OSI 的链路层?

信道层描述了频谱的利用方式,可以分为 2.0 层、2.5 层和特殊信道层。2.0 层描述了区分同一用户不同信号的方式,包含 FDM、OFDM、TDM、单路直通等。

私以为这些其实是在 MAC 中比较接近 PHY 的一部分

特殊信道层包含物理介质上的文字符号、颜色图画、磁记录、电记录、机械记录、生物记录、化学记录、行为记录等。
私以为这些还是介质层?

调制层 在 OSI 中是 PHY 的一部分,因为调制方式与信道类型直接相关

OSI 模型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下层还能为上层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接口,我注意到你提到 “每层元素可向下包含…… 不同元素包含的下层元素可能不同” 这里引入了一定的耦合,我倾向于在这些层级之外,把相关联的东西打包成一个 “协议栈”,然后再重新抽象到这协议里面的两层(需要什么接口,提供什么接口)

混合调制是组合使用的调制方式,如 QAM、FM 调制的 AFSK、AM 调制的 AFSK、FM 调制的 QPSK、FM 调制的 QAM 等。

我不建议引入 “混合调制” 的概念,这样可能会导致协议栈的笛卡尔积。

考虑 “音频 OOK,装入数据封包用于寻址,再用 QAM 调制用 TDMA 复用”,这样其实已经在三个层之间反复横跳了

如果用隧道的话

音频 OOK (PHY) -【数据封包 - TDMA(MAC)-QAM(PHY)- 电磁场(O)】(O)

括号里面的东西组成了一个〇层隧道,用来传这个音频 OOK

接口层 包含 AX.25、RTTY、Pactor、ASPP、TCP/IP、PD120、Robot36、PAL、NTSC、RDFT、ASCII、LoRa、IEEE 802.11、MFSK 标准、信件、纸张、磁带、硬盘、软盘、光盘、相片、唱片、气味、打孔卡片、图画、语言等

这些都是接口,但他们提供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接口,他们也不工作在同一层,同时违背了 “高层元素利用低层元素” 的关系。

举例:调制层 “磁记录” 利用了 “磁带” 的接口,但磁带却被列在第四层。

接口本身不应该作为独立的一层,每一层都有它自己的接口。

比如作为 “介质层” 的电磁场使得物理层的 FSK 调制能工作,这就是电磁场的接口,能在纸上写字,这是纸张的接口。通过定义语言,纸张上的字得以传达信息,那么语言也是接口,通过名字,语言可以用来寻址,这是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提供给更上层的接口。

第五层跟第六层是不是反了?

信息应该先被封装才能被递交给下层,从举例也可以看出来。

SSTV 是封装,内包图像信息;HTTP 是封装,内包乱七八糟的信息

界面层 这一层除名字外我没有异议,因为我觉得界面跟接口含义太接近了,不足以成为一层。我建议叫 “目的层”,表示下面所有层级都是为了达到该目的。或许 “表面层” 听起来也不错?


在写的时候,我又意识到,由于最上层的表现力往往过于丰富,其甚至可以充当其之下的每一层(比如从理论上来说,完全可以做一个跑在 MAC 层上的,模拟以太网的隧道(即跑在三层的二层隧道)

如果你想,你甚至可以模拟物理层。

不知道能不能给楼主一点启发。

(或许是我受 TCP/IP 荼毒过深难以接受别的模型了)

    自己设计通信协议、结构,是没问题的,但这非一件易事。

    楼主提到的内容,放国际标准 OSI 模型里,是兼容的:

    不过,OSI 模型作为国际标准,虽然应用广泛,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市场方面却是使用非国际标准的 TCP/IP,现代计算机之父提出的冯诺依曼模型,至今也常有质疑的声音,总之,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是需要真正有运行的硬件和软件做支撑。

      erjiaqing 首先感谢你的回复。
      此模型与 OSI 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模型的覆盖范围更大,飞鸽传信、人类交流、磁带录音、硬盘的公路运输都属于通信,都可以容纳进 CMH 模型中。CMH 模型比 OSI 更易理解,OSI 更为抽象,且使用范围局限于数据通信,对于模拟通信难以进行描述。
      关于介质层,我的定义是信号的传输方式,和载体空间(如磁记录)有一定区别,改名叫传输层或许更能符合定义。
      信道层是对调制后信息进行承载并规定载体空间的利用,载体空间可以是无线电频谱空间、有线电频谱空间、物理介质因包含各种特征而形成的 “空间”。如果引入这样 “载体空间” 的概念,是否可以表达的更加明确?
      当今调制方式非常复杂,为了解释这些调制方式的来龙去脉,我不得不将复杂的调制拆分成更简单调制的组合,所以我引入了

      层间 / 层中关系并不是绝对严格,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目的主要就是让调制层中各成分可以相互引用,组合形成复杂调制方式,例如 APRS 常用的 NFM AFSK,就是 FM 调制的音频 FSK。“音频 OOK,装入数据封包用于寻址,再用 QAM 调制用 TDMA 复用”,就可以解释为在第四层的某封包协议利用第三层的音频 OOK,用第三层的 QAM 调制音频后使用第二层的 TDMA 进行复用,并直通到第一层无线电进行传输。
      接口层是信息调制前,将信息转换为调制输入信号所需的转换标准和规范的转换标准、规范。比如电视有多种规范,PAL 格式的信号用 NTSC 电视接收,显然无法完成信息的正确转换。还有应该是磁带利用了磁记录,从第七层到第一层,层级依次降低,第七层是最高层。至于层与层之间的交流,这里的接口和接口层的接口概念是不一样的,接口层的接口就是 “调制前,将信息转换为调制输入信号所需的转换标准和规范”。
      对于信息层和封装层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封装层包含了该封装所支持的信息种类,比如 SSTV 支持图像,NTSC 支持电视。封装是从介质层到信息层的总集,比如这里 WLAN 显然包含了无线电、扩频、TCP/IP、IEEE802.11、传输组合和其他信息(信息层并不指定是数据还是实体,信息层是你想表达的内容,WAV 波形文件是数据,但是在信息层里就是音频)。其他信息中应当包含文字,文本文档属于文字。含有文字的图片应当归于图像。
      界面层是人接触其他层级的渠道,表面层比目的层更贴合意思。我选用界面是取 “人机界面” 之意,广义上当然也是接口,但是如上文所述,和接口层的含义并不相同。
      欢迎继续探讨,共同完善 CMH 模型

      BG5UWQ
      我还没说我要自己设计通信协议呢......
      CMH 和 OSI 一样只是用于描述通信协议(通信方式)之间关系的工具。
      TCP/IP 可以基于 OSI 进行设计,但是 OSI 这样的抽象模型并不能直接用来承载信息,你可能有一些误解。

      闽 ICP 备 2021006864 号 - 7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2794 号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社区规范 积分规则 版主规则 中继规则 转载须知 更新日志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友情链接 运营报告 赞助 互联网举报中心
      是无线电,把我们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