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时代,人工智能(AI)写作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内容创作的各个领域。它们能在几秒钟内生成报告、草拟邮件、甚至撰写诗歌。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是正在“创作”,还是在“复制”?
将AI视为洪水猛兽或万能钥匙都是片面的。正确使用AI的关键在于理解其局限性,并将其定位为高效的“辅助”而非“作者”。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地利用AI进行文章编写,规避常见陷阱,并提出一个负责任的、尊重读者的操作流程。
树立正确观念:AI是“副驾驶”而非“自动驾驶”
在使用AI写作之前,首要任务是摆正心态,明确AI的定位。
首先,AI的定位是“辅助编写”,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必须由人类提出。AI没有真实的世界经验、个人情感或独特的价值观,它所做的是基于其庞大的训练数据进行统计预测和内容重组。因此,一篇文章的“灵魂”——即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洞察或创新的论点——必须来源于人类作者。
其次,我们必须警惕AI回答的几大常见问题:
- AI会迎合用户观点:AI通常被设计为“乐于助人”的。如果你提出一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很可能会顺着你的观点给出答案,而不是提供批判性或相反的视角;如果你本身就带有偏见,AI很可能会迎合你的看法,为你的偏见寻找“论据”和“正当性”,进而加重你的这种偏见。这些都会让你陷入“信息茧房”。
- AI会思考但深度可能不足:AI可以对复杂主题进行总结,但其“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它生成的内容可能看起来逻辑严谨,但缺乏真正的、源于经验的深度洞察。例如AI会机械地认为一个5.6米的拉杆无法通过宽3米、长4米的门,却不知道拉杆是可以伸缩或放倒的。
- 专业领域可能会提供错误信息:这是AI写作最危险的陷阱。AI在训练中会接触到海量信息,其中不乏过时、错误或片面的内容。在需要高度准确性的领域(如医疗、法律、科学、业余无线电),AI可能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编造出看似可信的错误信息,包括错误的观点、错误的分析、错误的数据和错误的参考文献,即“幻觉”。
认识到AI的这些局限性是正确应用它的第一步。接下来则是掌握一套正确的方法论,真正地“驾驭”AI,使其为我们的思想服务。
掌握正确方法:从“提示词”到“终稿”
一个专业且高效的AI辅助写作流程,是一个“人机深度协作”的闭环。这个闭环开始于一个高质量的提示词,终结于人类的反复打磨。
设计高质量的提示词 (Prompt)
“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进,垃圾出)这句老话在AI写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Prompt的设计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AI生成内容的基准线。
- 一个低水平的Prompt,往往是含糊的、片面的。AI基于这样的指令,只能返回同样含糊、片面、甚至不可靠的内容,为后续的修改带来巨大负担。例如:
写一篇如何考业余无线电操作证的文章
。
- 一个高水平的Prompt,则像一份详尽的蓝图。它应包含清晰明确的核心观点、翔实充分的论据要点、文章的预期结构以及不偏不倚的写作语气。例如:
写一篇面向业余无线电新手的《如何考业余无线电操作证》的文章,文章要点包含(1)如何寻找考试报名信息,例如定期浏览当地工信局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2)报名方法:……;(3)准备考试、高效复习的方法:……;(4)考前注意事项:……。文章面向新手,内容应当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避免使用专业术语,避免过度细节(例如新老题库区别)。
当人类作者将自己的深度思考和经验提炼为高水平的Prompt时,AI才能真正发挥“辅助”作用,生成一篇结构严谨、内容扎实的初稿,使其“稍加改动就能发表”成为可能。
一套“最佳实践工作流”
在拥有了高质量的Prompt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开始创作:
- 人类构思,AI组织文章: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提出一系列核心点子(即上一步的“高水平Prompt”),由AI将这些零散的点子组织成连贯的段落,形成文章初稿。
- 人工逐句核实内容:这是必须严格执行的黄金法则,不能跳过!必须回归“主导者”身份,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利用其他可信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业数据库、可靠文献),对AI生成的每一句话进行事实核查。这个阶段还要主动扮演“反对者”的角色,去审视“AI是不是在撒谎?”、“AI是不是在精心地附和我?”,坚决修正AI的“幻觉”和事实错误。
- 注入思考,通读润色:在确保事实准确后,切换到“读者”视角通读文章,特别是检查前文提到的几个问题。继续扮演“反对者”的角色,审视“文章是否有各种语病(语法错误、语义重复、过渡生硬等)?”、“AI是否在说正确的废话?”、“我的内容是不是太片面了?”、“我的写作还有哪些漏洞?”等等,在文章中填充属于自己的、AI无法生成的独特思考和深度分析,使文章风格统一、阅读流畅、且富有“人味”。
- 反复打磨,形成终稿: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文章,不断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直到完全符合专业标准和表达意图。
在这个过程中,AI看似几分钟就能产生一篇文章,但为了使文章真正适合发表,作者所需要花费的核实、修正、思考和打磨的时间(可能是数小时至数日),是远远超过AI生成时间的。
对比分析:坚持“正确方法”的必要性
上述工作流虽然看起来繁琐,却是保证内容质量的唯一途径,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和互联网上泛滥的“AI内容”一样,走向垃圾之路。
这些令人普遍反感的AI创作,通常是创作者出于“走捷径”的心态,使用低水平Prompt批量生成内容,而且没有认真进行人工核实与润色。这样的文章不仅没有营养,还浪费读者的时间,甚至会起到误人子弟和遭人唾弃的反效果。
我们倡导的正确方式与这种错误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对比维度 | 令人反感的AI创作方式 | 本文倡导的正确创作方式 |
核心目的 | 快速生产内容,抢占SEO排名,获取流量。 | 提升创作效率,同时保证(甚至提升)内容质量和深度。 |
人类角色 | “甩手掌柜”,仅做简单的修改和复制粘贴。 | “总指挥”和“质量官”,全程主导和深度参与。 |
内容特点 | 关键词堆砌、内容空洞、逻辑混乱、观点重复、甚至包含错误信息。 | 观点明确、论证严谨、事实准确、包含人类的独特洞察。 |
对读者的态度 | 欺骗和浪费读者的时间。 | 尊重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考。 |
补充说明
其他文体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出的“高水平Prompt -> AI初稿 -> 人工深度核改”的工作流,主要适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这类强调事实准确性与逻辑严谨性的文体。
对于其他文体,如创意写作(小说、诗歌),AI的角色可能需要调整。此时,AI或许更适合作为灵感激发器、风格模仿器或对话搭档,而文章的核心情感和叙事推动力仍需由人类牢牢掌控。
启发式创作
有些情况下,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点子来完成创作,而是希望带着一些模糊的提问向AI寻找答案,在不断探索当中找到思路。由于AI对话通常支持上下文功能,我们可以让AI帮助梳理和总结整个探索过程,有了想法以后,再开启上述创作流程。
结语
AI不是作者,它只是我们手中的一支笔。这支笔非常智能,但它没有手、没有大脑,更没有灵魂。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效率,同时又要运用自身的经验、智慧和责任感去弥补它的缺陷,这才能算作正确使用AI创作。文章的价值高低,永远取决于工具背后那个“人”的水平。
本文创作过程
本篇文章使用Gemini 2.5 Pro创作而成,文章内容代表作者观点。Prompt如下:
写一篇文章,标题为《如何正确使用AI编写文章》,要点如下:
1. AI的定位是“辅助编写”,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应当由人类提出
2. 注意AI回答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AI会迎合用户观点 (2)AI会思考但深度可能不足 (3)专业领域可能会提供错误信息
3. 编写完成后必须人工核实文章内容
4. 介绍一个合适的实践案例: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系列点子,由AI组织文章。初稿完成后,根据经验以及利用其他工具核实每一句话的内容,更正错误,再作为读者通读文章、润色文章,引入自己的思考,反复打磨后形成终稿。在这个过程中,AI看似几分钟就能产生一篇文章,但为了使文章适合发表,作者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数小时至数日)是远超过AI的。
5. 再讲述令人普遍反感的AI创作现象,比较令人反感的AI创作方式与本文的正确创作方式的区别
6. 最后明确表示文章由AI创作并给出本prompt
在初稿形成后利用AI进行了以下修改:
通读文章发现以下问题,需要修改:
1. 文章逻辑有些生硬,1~3主要是纠正认知而非操作方法,4是一个案例兼方法,5是反面教材,彼此之间缺乏合适的过渡。应按“树立正确观念”、“掌握正确方法”、“分析正面/反面教材”(证明我们正确性)结构编写。
2. 文章缺少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如何使用合适的prompt来生成或改善文章。prompt的设计非常关键,它决定了文章生成的质量。一个高水平的prompt(例如观点清晰明确,论据翔实充分,语气不偏不倚)会让文章稍加改动就能发表,一个低水平的prompt(例如观点含糊、带有偏见)会让文章从根子上就是不可靠的。
3. 说明文、议论文可以按用户提出的方法编写,但其他文体可能需要适应性调整。
接下来不断进行人工核实和修订,并利用AI发送客观评价以下版本
等指令来分析与修正问题,直到定稿为止。